说起半导体,这是最近火热的行业之一,由于国家大基金加持,地方政府的踊跃参与,各地的半导体产业发展一片繁荣。但是产业繁荣的背后,则是未来无尽的隐忧,以及从业人员幸福感极低的工作生活体验。本文是作者在知乎当中看到一个问题,有感而发,洋洋洒洒写了一万字左右的分析总结,供从业人员和在校学生参考。
作为曾经的半导体从业者,简单总结:短期余热,中长期没有前途,算是一个及格的选择,但是绝对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1.中国的半导体产业,无论是设计,制造,还是封装,基本都停留在产业链中下游,既容易受到专利壁垒和贸易壁垒的约束,同时也难以扩大利润,换句话说,中国半导体产业难以长大。
2.对于顶层设计者来说,半导体产业是否繁荣其实并不关心,ZF其实是从国家安全角度上进行考虑的,而不是从科技制高点的角度考虑的,地方和各大半导体公司也拿捏了ZF的意图,大肆扩建厂房,设计端各种创业公司兴起,各种暴雷和骗财事件迭出,颇有击鼓传花的味道。
3.对于中国的半导体从业人员来说,除了七八年前那批加入半导体行业的从业者小有成就以外,大部分人都没有靠这个行业赚取足够的收入,实现个人价值。一方面,无论设计,制造还是封装,从业者的螺丝钉化非常严重,个人成就严重挂靠团队和公司;另一方面,结合第一条,难以长大的背后,则是竞争的白热化,这使得各公司已经进入了脑力劳动密集型的996模式,薪资降低,工作量增加,强制加班严重,中年危机加剧,让后来加入的从业者难以兼顾生活,幸福感大大降低,中年后公司破产或者不续签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下文是详细分析,我重点分析第二条和第三条,第一条可以从二三条的分析中找到答案。
无论是设计,制造,还是封装,基本都停留在产业链中下游,既容易受到专利壁垒和贸易壁垒的约束,同时也难以扩大利润,换句话说,中国半导体产业难以长大。
我本人对制造这一块更加熟悉,对于设计我也略知一二。整体来说,中国半导体产业长期都处在中下游,就是制造整合,封装,终端,产品销售的部分,制造段的上游产业,我国基本没有涉及或者难以占据核心市场,例如其中关键的半导体设备电路板,零件供应等,我国几乎没有没有成套体系的相关公司,为数不多的设备公司大多还是那种类似于转手倒卖的模式(买别人的-改装一下-卖出),我国只在刻蚀等为数不多的工艺上有较为系统的设备产出,但是仍然建立在国外的专利壁垒上,设备从业人员大多只是在专利壁垒的基础上,从事着类似于设备安装,仿真模拟,售前售后维护之类的工作。对于设计段,同样如此,设计高度依赖软件工具不说,而且设计本身对流片的依赖度非常之高,这又使得制造段,特别是设备端的重要性被极大提升。
我强调以上几点,是想说:中国的半导体产业,看似百花齐放,实则脆弱至极,一方面,一旦半导体产业上游的设备,软件使用,相关专利被钳制,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就没有任何办法反击,海思如此,华虹中芯国际同样是如此,就算是最近炒的火热的第三代半导体,也是离不开这些。这也是美国在贸易战中严控专利占有率和设备端授权使用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失去上游市场的占有率,意味着要将大量利润拱手送给有设备产出和专利壁垒的上游公司国家,这会让中国半导体产业没有足够资金进行相应的研发和向上游冲击的动力,让中国半导体产业难以长大,或者说难以暴利。
更为关键的是,我国的历史发展原因,决定了我国长期停留在买办思维和劳动红利阶段,无论是ZF本身,还是从业者中的高层管理者,都不重视技术密集型的上游领域,这让我国向上游产业冲击的欲望根本不强,外行人和基层工程师红利们以为半导体行业很重要,实际上半导体公司的高层们和相关部门的机关人员根本不care。
来说,半导体产业是否繁荣其实并不关心,ZF其实是从国家安全角度上进行考虑的,而不是从科技制高点的角度考虑的,地方和各大半导体公司也拿捏了ZF的意图,大肆扩建厂房,设计端各种创业公司兴起,各种暴雷和骗财事件迭出,颇有击鼓传花的味道。
对于相关的顶层设计者,例如工信部,科技部,教育部的官员,以及各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机关人员来说,一项大的方针确立,一般是从两点出发,一个是国家安全和民生保障,另一个则是机关部门的政绩。所以,半导体之所以从中兴事件后成为众矢之的和国家重点投资项目,绝对不是因为对科技的重视or从业者的呼吁,而是因为,半导体威胁到了国家安全,影响民生对于日常物品,例如手机,电视,电脑,基站等设施的使用。你以为是科技强国,顶层设计者实际上是从国家安全和民生角度考虑的。早期的面板行业如是,中间的存储器如是,现如今的半导体更是如此。
顶层设计者的心态,决定了国家对于半导体行业的发展态度,绝对不是赶英超美或者脚踏高通联发科头顶台积电三星,海思第一设计中芯国际第一代工厂长存第一存储器工厂等方向,而是保障国家安全,能用就行的态度。所以,政策制定部门采取了最为简单粗暴的方法:砸钱。只需要通过砸钱的方式,发挥曾经的买办方式,将国外技术稍落后但是符合中国安全需求和民生需求的产线和公司买下来,将其中的设计规格,相关软件,产线搭建方式等涉密的技术拿到手,再转卖出去或者放在手里留着扩充产线。而由于的下发,地方政府自然将半导体设计的创业公司数量,半导体制造的产线扩充等作为政绩来考量,那么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也就会同样采取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盲目投资建厂,对设计类的初创公司给予各种福利待遇。具体做法一般为:中央通过大基金等方式,向全国各地收集和调拨资金,并将半导体公司的建设发展作为政绩考量,使地方政府有动力发展半导体产业;然后,全国各地的地方政府亲自下场,以入股,合作,优惠等各种方式,给予国内一些已知的行业内企业(例如京东方,中芯国际,华虹宏力,紫光集团等)充足的资金,用于大肆的收购并购和扩张战略,获取国外设计和产线的技术规格和搭建方式;再然后,各个企业依据已经得到的技术,进行大肆扩建,小公司也得益于各地的积极政策,开始暗流涌动。
于是,你看到了全国都颇具普遍性的一幕:全国各地的半导体工厂拔地而起,无锡,合肥,武汉,广州,天津等城市尤其重视这种伪高科技代工厂的建设,中芯华虹长芯长存的代工厂建的遍地开花,一些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半导体代工厂更是建的在全省到处都是。这既有利于实现政绩,也有利于容纳劳动就业人员,保障就业率。而设计方面呢,一个大城市有几百上千家设计公司根本不令人惊讶,吃着税收减免,五险一金优惠等各种保障,哪怕是个不了解半导体知识的门外汉,创立个芯片公司,想坚持个一年半载都不是非常困难。
但是,繁荣的背后却是部分顶层官员和内部从业者看到的各种隐忧:设计公司大多小而不精,花了几十上百万流片,结果做出的芯片可能连可口可乐的价格都卖不到;半导体代工厂开的遍地都是,低端产品严重过剩,具有研发能力的高端产线却少之又少,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名校硕士博士,没有从事本该从事的先进制程提升,材料研发等工作,而是被送到了产线和各种检测设备的工位上,进行着不符合教育经历,甚至非常普通的本科生,专科生就能胜任,充满倒班加班值班,充斥着脑力劳动密集的体力工作,完美符合一些地方重政绩不重科技的形象;盲目烧钱导致地方债务大幅增加,被迫寻找一些歪门邪道来积累地方财富,房价飙升,贫富差距扩大……
而且,政府的思维被一些从业者利用:一些半导体行业从业多年的老油条们利用了政府贪大求快,盲目扩建,追求民生保障和政绩需求,开始反给政府喂大饼,夸大自己建设项目的重要性和各种规格要求,比如一个一百亿的项目,夸大成一千亿,然后另外的几百亿想办法套现跑路,留下一群茫然失措的基层工程师和各种烂尾楼。
从2019年起,全国各地烂尾的半导体项目不计其数,各类芯片设计公司的破产和并购新闻层出不穷,我秋招那年,很多芯片设计公司都处在半死不活的边缘了,制造端的烂尾楼也是到处都是,造成了巨量的国有财产损失。
不光如此,很多半导体企业打着自己的小算盘,狠狠的算计了政府一把,成为了房价推波助澜的幕后黑手之一。绝大多数的半导体公司,在土地申请上,往往会采取一地四分的做法,就是夸大自己需要的土地面积,在政府部门不知情或者不了解半导体行业运行的情况下,划拨了远大于企业需求的土地。企业以极低的价格获得超量土地后,将原有土地一分为四,一份进行正常的厂房和办公楼建设,一份进行宿舍区,生活设施,车库,污染物处理等支援设施的建设,这两份土地至少用在了正途。但是另外两块就完全是企业自己的小心思了,他们会出于公司自己的私欲,将这两份土地盖成具有巨大经济收益和投资价值的东西,例如小区或者公寓,以廉价房的方式,让内部员工感恩戴德的同时,自己赚取几乎没什么成本的房地产暴利,并逃避监管,对于拥有廉价房的员工,如果离职,还可以狠狠的敲诈一笔,以补差价的方式,再赚几十万。一些敢铤而走险的企业,更是以丰富员工生活为借口,将这部分土地盖成了xx别墅区,xx服务中心,颇有对高管人性化的意味。
不过,从某种程度的意义上讲,顶层设计者实际上已经达到了目的,而且并没有付出太大的代价。到目前为止,政府大概用了上万亿的资金,保证了我国半导体领域的“勉强够用”,得益于我国的人口红利和工程师红利,我国半导体产业在中下游颇具竞争力和后发优势,让全世界的半导体产业都想来中国开分公司吃肉喝汤,国外的设备公司也将自己囤积的大量中低端机器,卖给中国的半导体中小微企业,双方各取所需,但是,这些实际上是在顶层设计者可以接受的范围内的。这里更具体的说明一下,以制程为例,技术人员当然知道,现如今,5nm,7nm制程才算是最前沿的技术水平,无论是设计端还是制造端,但是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来说,国内半导体企业拥有的14nm制程已经可以达到国家安全和顶层设计者在政绩上的要求,首先,军用领域对制程的要求其实并没有那么高,完全国产化的90nm+级别可以胜任国内军方的要求,就算在战时需要更大的产能,国内遍地开花的28nm+制程的代工厂可以随时提供调用。而民用领域,除了对制程要求较高的手机芯片外,通信基站,电脑,平板等电子产品的民用需求也没有那么高,14nm完全是可以接受的制程,只要假以时日,保证国内未来7nm的研发和14nm的稳定性,政府未来并不会担心民用领域的应用安全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决策层已经达到了目的,而且代价只是付出了钱买买买,和一些工程师的红利而已,能用钱和红利解决的国家问题,都不是问题。
那么,在顶层决策层和地方政府达到目的后,半导体行业何去何从呢?很显然,就和五年前闪崩一片哀嚎的光伏产业一样,政府会毅然决然的采取“断奶”模式,逐步收缩补贴和优惠政策,将钱花在其他重要的领域,例如乡村振兴半导体,大数据建设等等。而逐渐失去官方资金和政策支持的半导体产业,很快就会进入市场竞争下的存量竞争模式:中小设计公司大规模破产,并购,被收购,制造工厂由于产能过剩进入存量竞争,存货大量囤积,最后大量制造产线被迫关闭。国内的半导体行业只会剩下几家大而不能倒的公司b体育,以及全国各地的烂尾和破产项目及其产线和厂房。很多人特别是半导体从业者不愿意相信这个事实,我这里以几年前同样被视为高科技的光伏产业为例,光伏产业最巅峰的时候,几千家企业群魔乱舞,一片欣欣向荣,而惨剧正是从官方撤资,补贴逐步取消开始的,光伏企业随后出现了全国闻名的并购和破产浪潮。而现如今,光伏企业,或大或小,成功上市实现短期稳定生存的光伏企业只剩下几十家,而它们中大多也只是苟延残喘,产业和技术足够优秀,能发动的起成规模校招,有一定培训和员工梯队的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较大公司了。如果你认为半导体行业比光伏行业更技术密集的话,请看下一点。
来说,除了七八年前那批加入半导体行业的从业者小有成就以外,大部分人都没有靠这个行业赚取足够的收入,实现个人价值。一方面,无论设计,制造还是封装,从业者的螺丝钉化非常严重,个人成就严重挂靠团队和公司;另一方面,结合第一条,难以长大的背后,则是竞争的白热化,这使得各公司已经进入了脑力劳动密集型的996模式,薪资降低,工作量增加,强制加班严重,中年危机加剧,让后来加入的从业者难以兼顾生活,幸福感大大降低,中年后公司破产或者不续签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这一条总结的很长,主要是因为现如今995/996泛滥的情况下,大部分人都难以看完我写的这篇回答,因此写的详细了一些。这里我把这条展开,跟大家更具体的详细说明一下,半导体行业从业者本身的情况。
说到半导体从业者,设计,制造,封装就各有不同了,不过,整体上这几个分支却还是有一些共同点。首先,对于半导体行业的从业人员来说,有两点是共通的,第一,从业者的工作内容高度细化,成为某个流程上的螺丝钉,不利于从业人员发展,第二,从业人员自身也会成为生产资料,而且比其它行业更加严重。
从宏观层面来说,工作本质上就是一个人出卖个人时间和劳动,换取物质报酬,支撑个人和家庭生存需要的过程,所以,除了极个别能够满足信仰和理想追求的工作外,绝大部分工作都注定没有实际意义,而且学不到什么东西。光伏行业如此,锂电行业如此,半导体行业同样如此,如果一个人打定主意,认为半导体行业可以提升个人知识水平,实现人生价值,那你可能要失望了。一方面,除了极个别不参与市场竞争的行业,现在各行各业为了保障产品周期和品质的稳定性,会将工作职责细分到不能再细分的地步,就是螺丝钉化,这样b体育,每个工程师都只需要承担某个细分的流程即可,只有通过升职成为更高级别的管理人员,才有机会涉及稍微宏观一点的工作内容。这种工程师工作细分的方式就和工人的流水线生产一样,可以极大的提升工作产出,并确保公司产品的稳定性,最大化的降低员工对产品周期和产线的影响。对于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来说,这种方法绝对是正向积极的。
而在半导体行业,这种螺丝钉化体现的非常明显:在设计领域,很多公司的工作流程都是分开的,有的人负责电路仿真,有的人负责版图设计,有的人负责测试检图,还有人负责前期市场调研,后期销售,软件工具采购等工作,并有专人负责这些人员的管理工作,例如HR,财务,法务,项目管理,档案,党建,政府关系等等,每个人各司其职,每个人又不能轻易学习到超出自己职责范围的业务知识,更不能越界进行工作处理。在制造端,这种流水线和螺丝钉化更加明显细分,先不说光刻,显影,刻蚀等各道工序的细分,由不同的工艺工程师和整合工程师来负责不同的工艺段,就连支持部门,他们的工作也是相当细化的,例如,在支持部门,比如良率提升,失效分析,缺陷分析,品质管理等工作中,即使是每个具体工作都会由很多工程师分工合作,有人去拍图片,有人负责分析,有人撰写报告,有人负责和其他部门对接,每个工程师承担团队中一到两项上述的基本工作,具体到每个人身上,他的工作日常往往就变成了:去实验室拍图片,在工位上写PPT,去找别的部门的人了解需求或者进程,和主管开会汇报PPT等等,说到这里,你还觉得半导体行业的工作很高端吗?一个半导体制造工程师,往往只知道自己所在流程的具体内容,甚至连自己所在的流程都需要一两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触及其中较为核心的部分,类似于缺陷分析的一般只会解各种缺陷,设备工程师只会和供应商一起修设备,品管等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对很多工程师来干嘛的一般也不甚了解,更不轻易过问。当然,在其他行业,例如互联网行业,金融行业,机械设计行业等,这种趋势也是非常明显的,因为这种流水线和螺丝钉化的模式有利于利润攫取。
但是,螺丝钉化的后果也是非常明显的,第一,它严重打击一个行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第二,对于从业者的发展前途来说,这是毁灭性的打击。首先,螺丝钉化是为了产品的稳定性保驾护航的,它有利于产品稳定却不利于产品创新,试想,一个螺丝钉化的工程师,靠盲人摸象般猜测经过一整套流程的产品可以创新的地方,怎么可能看的准确?而且,螺丝钉化的工作会养成鼓励稳定害怕失误的文化,而创新是需要容忍一些错误的,这与螺丝钉文化相矛盾。此外,螺丝钉化体现在员工身上,就是各种鸡毛蒜皮,毫无工作成就感的枯燥重复劳动,具体体现就是各种需求对接会议,推诿扯皮,拍图片看显微镜等杂活,主管定期甚至每天都要折磨基层员工好几次的会议和工作汇报……这些工作内容会极大的打击从业者的工作积极性,让从业者找寻不到生命的意义,这也是中国半导体产业,乃至很多产业难以进行产业升级,长期停留在中下游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研发,工艺等技术部门在很多行业不受重视的重要原因之一。毕竟,能用人堆的事情,没必要用收效巨大但是进展缓慢的研发来推进,很多企业的研发已经名存实亡。而对从业者的发展前途来说,从业者本身难以了解产品的整个生产流程和注意事项,工作越来越偏向于微观,失去宏观性,同时,工作难度也会明显下降,可替代性加强,工程师们往往只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就能完全胜任所在流程的工作,对自己所处的流程基本了解,并在两三年左右达到熟练度的峰值。那么,干五年,干十年呢?抱歉,干五年十年后的你很可能和干两三年的你是一样的,并没有什么知识的拓展,哪怕是熟练度的增加也很难再提升。一旦从业者有想要跨流程或者冲击管理层的打算,抱歉,你并不了解其他流程的知识,这对你无论是未来的晋升跳槽还是可能的创业,都是极为不利的,更糟糕的是,可替代性的增强,让你在原有岗位被替代不续签的可能性都会加大,从最优策略的角度考虑,当一个工作十年的员工,和一个工作两三年的员工没有本质区别的时候,那个工作两三年的员工将会由于更高的性价比而取代有更老经验的你,因为现在,企业比你有得选。
接下来要谈论个人沦为生产资料的话题,这一点使得半导体行业的工程师们彻底失去生活与工作的边界,成为24小时待命,毫无感情的机器,并且获得与自身劳累程度完全不匹配的收入回报。人和机器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人是生命体,没办法24小时不吃不喝,此外,机器只需要定期维修,到期报废,但是人不能这样做。因此在工作中,如果一个国家有良好的人文重视度,就会考虑到这一点,并落实充分的劳动保障,划定劳动者的底线工作时间和加班补偿,并在工会,劳动仲裁等部门的帮助下,获得应用的劳动报酬,欧美国家通过劳动者的长期斗争,换来了五一劳动节,换来了工会的强势,并保障了劳动者本身避免沦为生产资料的恶性后果。但是,一旦劳动者失势,劳动者就将不可避免的沦为生产资料。在中国,劳动者们并没有经历过欧美劳动者争取权益的阶段,而是由政府保障的,如果政府短期内认为企业在经济发展中更加重要,劳动者的权利将会被让渡出去,作为企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牺牲品;另一方面,国内白热化的激烈竞争和某些行业过量的人才供应,使企业本能的将劳动者计算进生产资料当中,以确保企业的生存发展和成本降低。
第一,劳动者会失去议价权,收入回报大大降低。如果劳动者作为与众不同的生命体,自然有独特的议价能力,但是,劳动者沦为生产资料后,企业势必会综合考量物料成本,设备成本等其他生产资料成本,综合决定劳动者收入,那么在半导体行业,劳动者收入就会被大大压缩,在设计端,劳动者的收入是不如其他成本更低的互联网行业的,而在制造端,由于设备成本,物料成本的挤压,劳动者收入就更低了。
第二,劳动者沦为机器和软件的服务员,工作和生活体验大大降低。如果人的地位不如机器和软件,那人必然要为机器和软件而服务,而机器是24小时运转的,软件是可以24小时启动的,人自然也应该如此。于是,企业会在人作为生命的最基本保障以外,压榨人的所有时间。具体体现就是:设计端的大部分公司都是995996+的模式,最大化的压缩个人休息时间;制造端则是12小时轮班值班倒班的模式,外加24小时待命的反人类设计。而以上做法会让从业者的工作和生活体验大大降低,幸福感近乎为零,从业人员出于生活幸福感的考虑,会本能的选择离开半导体行业,选择能够同时兼顾工作与生活的工作(实话实说,现如今的中国,加班文化盛行,这样的工作真的不多)
第三,劳动者权益难以保障,中年危机加剧。很多人认为,半导体行业是一个很吃经验的行业,因此不会出现互联网行业的那种中年危机和裁员的情况,这种思想的不妥之处在于,错误性的将裁员,离职,失业与工作经验的积累划上极强的相关性。实际上,中年的保障,一般只与这个行业,这个国家的劳动保障相关,或者说,与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个企业人性化的保障制度相关。如果劳动者沦为生产资料,被物化以后,劳动者的工作经验就不怎么重要了,就好比一个用了十年的螺丝,再自我润滑,自我更新,还是能看出部分磨损的痕迹,它绝对没有只用了一两年的螺丝结实耐用。这时候不傻的人都知道,把那个用了十年的老螺丝扔掉,换上新的。至于那个老螺丝呢?它是躺在垃圾桶里等待回收,还是有机会用在一些老的机器上,那就不是那个扔掉它的人关心的事情了,只是螺丝本身特别关心的事情。
实际上,这种沦为生产资料的情况在中国的各个行业都是非常严重的,不只是半导体行业,在互联网行业,机械,土木,建筑设计,销售,地产,教育培训等等都是一样。
但是,半导体行业这种现象尤为严重。设计端的工具和技术迭代速度远不如互联网行业快,这虽然有助于积累工作经验,但是却让半导体设计对产品稳定性和固化的流程更为重视,因此,半导体设计自然会主动倾向于设计成流水线和螺丝钉化的情况,并让从业人员也卷入这种螺丝钉化的工作中。对于制造端来说,情况就更明显了,给机器服务自然需要人围着机器转。相比之下,互联网至少在代码,产品需求上,还是对人的主观能动性有一定依赖的,所以人本身还是有一些议价权的,而不只是单纯的生产资料。和半导体行业相同,机械,建筑设计,土木,地产,广告传媒,金融等行业同样如此。
如果让我来评价半导体行业的现状的话,我只能说,机会尚存,但是时日无多。到目前为止,半导体行业仍然是一个整体待遇中上,对转行人士,特别是生化环材天坑人士友好的行业,它给了一些条件一般或者没什么选择的毕业生们一个短期看起来还算可以的选择,并且能一定程度上积累实际上并不多但是至少有一些的财富。但我敢肯定,半导体行业绝对不是一个全局最优解的选择,至少对于一个着眼长期规划,或者想回归生活本质,承担家庭责任的人来说,绝对不是。早期半导体不受重视时,半导体从业人员转行严重,缺乏驱动力和待遇保障,而当资本介入后,资本的跑马圈地和无序扩张又导致行业过热,大量人才涌入,使得人才议价权大大降低,同时导致了竞争的白热化和工作强度的大大提升。到目前为止,大概只有在11-16年左右加入半导体行业的部分人才,吃到了蛋糕和红利,他们在半导体资本涌入前,尚存耐心,并坚持到了自己拥有足够行业经验时资本的涌入,跟随资本乘风破浪,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或是成为了某些大企业的小主管甚至中层管理,脱离了执行层工作,年入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或是进入了一个初创公司,如愿上市,分发股权,财富自由。我衷心的祝贺这些幸运儿们,至少你们有出色的行业洞察力,坚持到了黎明的日出。但是这样的幸运儿又有多少呢?大家更多看到的,是某某设计公司支撑不下去,破产重组,设计人员被裁,到处换公司,重复相同的过程,充满绝望;是大型设计公司的工位上,无数设计者日复一日,拿着看似不菲但是一线准一线幸福生活困难,攒不下多少钱的收入,在办公桌上重复着自己已经烂熟于心的操作,几乎没有任何职责以外的成长,盘算着自己离三十岁,三十五岁,下一份合同签订期还有多远,还能坚持996多长时间;是各个制造工厂中,倒班值班加班的工程师红利们无神的黑眼圈,堪比监狱的与世隔绝的封闭环境,缺乏人性化,二十四小时待命on call的脑残工作制度;是长期加班下腰酸背痛,痛风痔疮高血压内分泌失调,抑郁症焦虑症失眠耳鸣频发,甚至爆发消化和心脏疾病,不孕不育,频繁往返医院,沉迷吃药的你们我们……可惜,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石大小生早就深有同感)。
这里衷心祝愿各行各业所有的劳动者们,包括我自己在内,未来能过上自己希望的幸福生活。b体育
Copyright © 2012-2023 b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