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我在国内电子信息领域还过得去的学校毕业,进入了消费类电子这个大行业。阴差阳错,第一份工作是写软件,不过是嵌入式软件,也算跟硬件贴得很近。写了三年,后面转了项目管理。也因此有一个更全面的视角可以观察整个行业上下游。
那时候到处都在流传着华强北发财的故事,山寨MP3出货都是按集装箱来算的,那时候深圳只有2条地铁线上下b体育,没有社保公积金。苍蝇馆炒个肉菜5块钱,米饭免费。
一个搞外贸的老板讲的,有个印度人来找他们买线材,别的不关心,一门心思就是杀价,老板把成本都摊开给他看,铜芯多少钱,胶皮多少钱,包装、人工多少钱,加一点点利润,没有空间了。三哥就是觉得贵,但也不走,一直磨,老板昧着良心跟他说,如果铜芯直径缩小一号,可以降到多少多少,但就不是你要的那种规格了。
那时候我们公司给一些大品牌做ODM,觉得他们人傻钱多又很作。曾经Top2手机品牌M,做一个小产品,大小就类似U盘吧,我给报了10多万美金的模具费,等着他们来砍价的,没想过两天他们就回复同意,领导都过来夸我够狠.......
产品做到试产阶段,每个阶段他们要求拿72个样品,跑一遍他们规定的测试流程。在我们看来有个三五个样品我们就能把测试都跑完了,每批都跑72个,太奢侈了吧。但人家说这事你别管,这72个样品的成本计入开发费,他们付。
试产中间出了一些问题,M客户发邮件要我们出8D报告,我们没有人知道8D报告是什么东西,分公司总经理联系了总部,才从其他更有经验的同事那拿到一份8D报告作为范本,项目组研究了几天,模拟出一份报告交给客户。
结果客户看了报告不满意,派了一个满嘴英文的中国人来给我们上课,我们公司组织了包括质量,研发,测试,项目在内的十几个人认真听讲,其实就是听他吹牛。
欧美外企日企韩企台企港资大型国企华为这一级别的民企交社保的民企其他
大家开始抱怨国产阻容件不好用,说便宜是便宜,但良率太差,后面维修不良品的成本比元器件省下的钱还多。(以前可没听说过有国产货)
开始有段子传说,国产芯片在低端市场真的不讲武德,芯片成本三分之一来自测试,国产品牌直接把测试省了,反正坏了就给你补货。(以前没听说芯片还能有国产可以选)
又听说珠海有家公司可以生产MP3芯片了。那时候觉得MP3可是高科技产品啊,苹果的那时候火得一塌糊涂。
再过两年,公司每年要求的cost down任务,我们应对的其中一个策略就是阻容件换国产,没人再提良率问题了,但是一些高精度器件研发还是会阻止换,说关键器件还是用日本的放心一点。
接着,发生了一个标志性事件,至少我认为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小米做手机了。买国产品牌没那么丢脸了。我第一台智能机就是小米1S,可惜没有再早半年买小米1,享受不到雷老板的退款。
也就在那几年,山寨机以非常快的速度溃败,部分市场嗅觉敏感的公司转型做老人机,又火了几年,但最终也是没落了。
特朗普上台之前,我进入了一家跨境电商公司。不久后,针对华为的打压和对中国的贸易战就开始了。那时候我的团队正在用海思的芯片做一款产品的第二代,主要销售区域在美国。我那时候跟人开玩笑说,就是要赚美国人的钱回来补贴华为,我们也算站在贸易战的最前线了。我们做的那一代产品直接把销量翻了也就几倍吧,年底拿了公司的一个大奖。
我们还是会嘲笑印度。但我们已经开始可以平视甚至俯视欧美的产品了。我们产品几倍的销量增长,就是从美国品牌手里挖出来的,就在美国本土市场,在他们自己家里!
但我们不会派人去供应商那里训话,每次现场解决问题我们研发团队的人数比供应商的工程师还多。而且只针对问题讨论方案,解决了就走。公司不允许让供应商请吃饭。
没过多久,就听说海思快断供了,因为美国的制裁,台积电不接单替海思生产芯片了。
首先,肯定要找海思芯片的替代品。要知道,最高峰的时候,海思占安防摄像头主控芯片全球70%的市场份额,找他的替代品不容易。尤其,在海思崛起之前,安防摄像头的芯片主要供应商有NVIDIA,Freescale,TI,清一色美国公司。就美国这德性,我们怎么还敢用回美国芯片啊。找了一圈,发现国内君正有规格正好合适的产品。那找过来谈呗。
很快我们就拿样品开始打板调试。新方案总会出现这个那个问题,君正的实力本身也弱于海思。可是这场仗本身不是一个正常的商业行为啊,对于君正当然天降大单肯定积极配合,对于我们更是华山一条道,没有别的选择。b体育于是双方工程师一起铆足了劲地干,有一段时间他们还派人过来一起办公。大家加班到9点10点是常态。最终,终于在老板喝了一顿大酒抢回来最后一批海思芯片用完之前,君正的方案顺利量产。使用效果差距不大,用户基本无感。
据我们所知,当时同一时间,国内摄像头企业换主控的一大堆,绝大部分都用了国产芯片。而在那之后一年时间,国产摄像头主控芯片冒出了一批,基本把海思留下的地盘全部吃干净,根本没给美国芯片剩下多少。
我们换海思芯片的过程,顺便梳理了一下物料清单,当时我拉着团队一起开会,说,板子都已经大改了,几乎等于重来一次,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物料都国产化吧,谁知道美国哪天就断供了,顺便我们还能降降成本。
请注意,我们本来产品一个接一个地做,已经量产的产品基本就不会动设计了。要不是海思断供,不太可能提起换物料这种事。
于是DDR从美光换成了国产的,电源芯片从TI换成了国产的,EMMC本来就是国产的,犄角旮旯的芯片,只要是国外的全换,其中还误伤了一颗德国芯片,很冷门的一个传感器芯片,全世界几乎就2家在供,德国这家占的比例贼大,但居然被我们找到上海有家公司在做,换!换了之后发现高温下他的数值波动有点大,我们让软件的同事做了个简单的去抖算法,一测,没问题。
最后,我们目光落在了摄像头最核心的CMOS传感器,当时我们用的是SONY的700系列,详细型号忘记了。为了保证图像质量,我们是不太想换的,但是当时都已经上头了,来都来了不是,让供应链去找一圈,居然发现国内有几个名叫XX微的公司都在做同类的CMOS(吐槽一下国内公司起名字真是土),找了两个回来试,最后锁定其中一款,经过2个月的调试,效果略差于SONY,但那是图像工程师的角度,项目组其他人根本看不出来,找了一堆路人盲测,都没感觉出差别。得,换!
芯片和传感器都换完了,整个物料清单里孤零零一个的电芯就显得格外扎眼(我们做的是无线摄像头,需要用电池),不换掉它都膈应,电芯找国产的还不容易,顺手的事。
我们的品牌还是比较高端的,之前设计的时候,谨慎从稳,都选用了口碑比较好的物料,除了适当控制成本外,没过多考虑别的因素。这一波换下来,我们发现,国产真香。而且从那以后,新项目选物料,国产是绝对优先考虑的对象。
虽然我们的出发点不是要降成本,但一番折腾之后,换掉的物料没细算,但肯定超过100块人民币,一年几十万台的量啊。我觉得公司再给我们发个奖也不为过。
什么叫发达国家粉碎机,就是那一个个公司名字土得掉渣的中国企业,当然还包括我们这类品牌商,算是总包吧,我是总包的项目经理,这事我能吹上好多年。
再后来,我们的代工厂开始应各个客户的要求,去东南亚开分公司,然后在国内把产品做到只剩下打外壳螺丝的程度,运往东南亚工厂,打螺丝,质检半导体,出货。就为了避开那25%的关税。当然成本也会因为这番折腾而增加了几个点。
我想说,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东南亚的那些代工厂就会慢慢做实,从打个螺丝过个账,一点一点说不定就成长起来了,那边的人力成本确实低。从资本的角度,其实还是属于国内的企业所有。但国内的就业机会就被转移出去了,相关的餐饮,住宿,娱乐,衣食住行等等也会转移出去,所以这个影响还是挺深远的。美国现在就在承受着去工业化的苦果。这很值得我们引以为鉴。不过这个过程也是很漫长的,罢工,停电,交通不便,文化水平不高,效率低下等等,很多问题在等着他们去解决。
有些人会关心,关税成本或者转运东南亚的成本,我们能通过涨价收回来吗。很遗憾,不能。消费类市场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涨价的。
那这成本就由中国企业默默承受了?也不是这么说,比如做活动的幅度就减弱了,以前黑五可以降50美金的,现在只能降30了。还有,以前每一轮降成本之后,都会通过降价去抢占市场,而竞品一般也会跟进,无形中就给消费者让了利。现在可能就没那么积极去调价了。美国现在的通胀多少有这方面的贡献。
很奇妙,中国电子行业从步履蹒跚,一路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到现在终于柳暗花明,我没做过什么值得一提的事,但全程都在参与,都在看。
这么些年,这么多中国公司成长起来,是因为他们爱国吗?我亲身参与全程,可以负责任告诉你,没有,压根没想这事。
除了少数大佬级别的人物,微观的社会个体不管你多有情怀,其实一点用都没有。房租、房贷,彩礼,奶粉钱,医药费,情怀在这些东西面前像鸡蛋一样脆弱。
一个行业要起来,只要让大家看到赚钱的可能性,再给大家一些试错的机会,最后再给一些时间,事情慢慢就成了。
光刻机以前有赚钱的机会吗?没有。那么复杂的东西,集齐各行业的顶尖科技,做出来的产品一年全行业销售额还不如小米一家卖手机销售额的一半。等你万一做出来了,ASML就可以降价打死你,你也就没有研发下一代产品的本钱了。
但就是这么巧,美国硬是给国内企业创造了这么个赚钱的机会。ASML没法来竞争了。
但我知道我同一届的同校师兄弟有3000人,出来在这个行业内都是能打的,跟我们同水平或比我们水平高的院校,也不是一个两个,大学在我往后的每一年都在扩招。理论的突破,有时候没办法,你就是要几十年等一个爱因斯坦。但做应用嘛,不好意思,人多就是力量大。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芯片(集成电路)从业人士@石大小生回答一下,我是一名半导体设备销售,欢迎关注我。
根据SEMI的数据,2021年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达到1030亿美元,这其中前五大设备厂商(AMAT、ASML、LAM、TEL、KLA)的市占率合计占比超过70%。兼之目前中国大陆的设备市场基本被国际企业所垄断,因此,通过分析这五大设备厂商在中国大陆地区的销售情况,可以基本反映中国大陆企业半导体设备的购入情况。(下图为2021年五大设备厂数据)
根据全球前五大设备厂商的2021年财报,其2021年半导体设备销售金额按地区分布的占比如下。
针对上图,补充说明以下几点:1.以上数据均来自五大公司年报公开的数据;2.中国大陆的数据包含了国际公司以及中国台湾地区企业的中国大陆子公司的采购额。3.公司数据中包含LED、太阳能、面板、大硅片等非半导体制造领域的数据4.每家公司财务的确认收入方式不太一致,在时间上略有区别,但不影响作为分析的一个样本。
据CINNO Research统计,2021年中国大陆已上市半导体设备厂商中,排名前十的公司营收合计达182亿元,较2020年增长73%,创历史新高。近几年,国产半导体设备厂商通过自主研发,已在多个工艺制程中实现了设备的国产化替代,并进入产业化量产阶段,并涌现出了北方华创、中微公司、盛美上海等优秀的半导体装备商。除上市企业外,未上市与申请上市中的屹唐半导体、中电科、上海微电子等也是中国大陆半导体设备商的中坚力量。
在整个半导体设备市场中,晶圆制造设备大约占整体的80%,封装及组装设备大约占 7%,测试设备大约占 9%,其他设备大约占 4%。而在晶圆制造设备中,光刻机,刻蚀机,薄膜沉积设备为核心设备,分别占晶圆制造环节设备成本的30%,25%,25%。从半导体设备供给侧来看,据Gartner统计,全球规模以上晶圆制造设备商共计58家,其中日本的企业最多,达到 21 家,占36%,其次是欧洲13家、北美10家、韩国7家,而中国大陆仅4家,分别是上海盛美、中微半导体、Mattson(被亦庄国投收购)和北方华创,占比不到7%。接着我们再看各设备的国产化率情况:
国内目前拥有的是后发优势,同样也有这技术劣势。在专利有效期外,我们合理利用,专利有效期内,我们想尽办法跨过,同时建立自己的专利墙。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做出客户想要的产品!
此外,积极并购。半导体前十家公司自1996年起至2022年共发起了90多次的并购。在高技术壁垒的基础上,并购行为助力半导体设备市场逐渐成为高度聚焦的市场。根据Gartner的数据,前十家半导体设备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1998年为58.2%,2016年达到77.2%,2017年超过83%,即使到了2021年也还是占到76.9%!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衷心希望中国雄起,半导体崛起,我也想每天上4H班但拿着12H的高工资!
制裁中兴那天,我研二,我们导师几乎是跳进的实验室大门对我们喊好日子要来了。
此前几乎所有ic行业的硕士毕业生都转行了,甚至我入职的某上市公司,进去的当年,除了项目经理只有两三个设计人员,比我早一年入行的学长更离谱,去了就是部门二号人物。
被制裁前我们的普遍薪酬预期是一线k,说实话,这样的收入,这个行业不管他迟早会死。
制裁了以后三年调薪四次,入职13,到17,到20到27,年终基本在6到10个月。
并且由于国外制裁,给国产芯片厂释放了巨大的市场,尤其华为的供应链,塞进去了一堆国产企业,这是国产芯片崛起最大的助力。
以前是真的打不过,国外顶端的op,ldo,dcdc 一颗卖几毛钱几块钱,新公司就算能突破技术壁垒也会被市场活活打死。制裁以后国内几乎全面转向国产芯片,虽然价格更高,技术还差一些,但是能用就行,防止制裁。
直接形成了正循环,设计公司有钱迭代产品,有销路,高价招人,甚至我去考公的同学也有辞职出来做设计的。
这几天 有人在这下面刷合订,我也不知道你们在合订什么东西,全面制裁本来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不然推进国产化意义在哪里~这也能让你们高潮我是没想到的
最近和业内的一些小伙伴对行业现状做了一些讨论,并且沟通了一下各个方向的发展现状,得到一些结论,或者说预测吧,不一定100%靠谱,可以给大家做个参考。也可以让大家感受一下国家动员安排一个行业有多离谱。
这里介绍一点前置知识点,设计厂:指设计芯片的,例子就是大伙经常说的英特尔,英伟达,英飞凌,德州仪器等。工艺厂:指提供工艺参数文件,提供流片工艺线的,例子就是台积电,中芯国际等。
正常项目流程是评估工艺需求,选择项目工艺,设计芯片,提供设计版图给工艺厂流片。
早期芯片一般数模分开,当前芯片基本上是数模结合,一个cpu内部基本上会有自己的收发模块,时钟模块。所以当前更为常见的分类方式以模块划分,比如某芯片的模拟模块,某芯片的数字模块。
一个mos器件的大小由w和l控制,也就是长宽。常说的工艺指的是最小l值,比如14纳米工艺,那么我的l值就可以设置为14纳米。对于外行你可以这么简单理解一下,不考虑其他因素,越小越省电。
模拟模块由于设计难度以及需求,一般不会用到28纳米以下的工艺,即便用了,也不会采用最小尺寸。
即我也许会采用14纳米工艺做模拟模块(毕竟14纳米的cpu有模拟模块的需求)但是在设计模拟模块时,一般不使用l为14纳米的器件,必须调大使用。
Ip交易:指出售成熟的模块,这种模块一般是固定的工艺,固定的功能,比如28纳米的pll,工艺是中芯国际。那么如果你在做一块28纳米的cpu,但是我只会数字模块,模拟做不来,那我可以买一个成熟的28纳米pll模块。购买以后我不会得到ip的设计图,只会得到一个黑盒,使用方式是在我的电路设计图里留出你给定的空间面积,在去工艺厂流片的时候,告诉他们加上这个ip到哪里哪里,并接上端口。ip交易实际上是在工艺厂完成。
然后骚操作就来了,ip交易是可以单个ip多次买卖,也就是说,当我有一个成熟的ip,我可以卖给所有有使用需求的设计方。
单看这句话好像没什么问题,实际上这就是个嗜血战场。直接导致了任何一个工艺线上的任何一个模块都是零和博弈,即第一个公司做出某个模块的成熟ip以后,全国所有的公司,都可以购买使用。
这就是为什么前几年ic草创公司无数,两三年就死了一大批。不是他们没有才华,他们只是在零和博弈里输给了时间。
这也是为什么你们看去年各大公司的财报,有些公司收入锐减90%,有的猛增90%,这就是有一个方向尘埃落定了。这一轮一轮的博弈中,任何一家草创公司,容错率也就是两三年,两三年没有一个能打的,赶上时间窗口的ip,这家公司就到此为止了。
Ip交易中一般为模拟模块比较多,数字也有,但是比较少。因为当前数字电路设计可以用编程的方式实现,而模拟模块设计是纯纯的微电子设计模式,难度更大,且失败率高。因此多数大厂都是自己做数字,买模拟ip。
而由于模拟电路设计的复杂性,导致模拟电路的工艺上限十分的清晰,基本就在14/28这附近。因此就导致了模拟电路实质上已经开始内卷。我们根据当前各大公司和研究所的立项情况来看,预估大概5年时间左右,模拟电路就会全面进入ip交易时代,设计人员失业。也就是说,模拟电路设计的黄金期,不会超过五年。
说实话,如果不是身在业内,我也不信我们动作会这么快,但是现实摆在这,没办法。几年前,我们还做不出百兆光纤的收发芯片,现在千兆光纤的收发芯片市面上能有好几款。。。几年前我们的时钟芯片还是渣,现在我知道的就有至少两家公司的四五个项目在做fs级抖动的时钟芯片。fs,非秒,秒,毫秒,微秒,皮秒,非秒。精度单位在这里,大家自己感受。这种芯片就属于成功之后,国内就没有公司再去做时钟芯片,赢家通吃。
数字模块的设计由于被制裁无法使用最新工艺受到的限制,但是模拟的推进速度奇快。
根据上海那边小伙伴的说法,高端工艺线几乎完成了除光刻以外的所有环节的构建,包括刻蚀,外延,切片,旋涂烘干清洗等。
光刻机的进度目前子系统除了光学镜头我不了解,双工台个极紫外光源都已经有现成的了。。。。
一时之间不知道说什么好,我原本以为追上来要10年左右,现在看如果动作快,七年甚至更短,集成电路依然是那个夕阳产业。。。。
能不能崛起我不敢肯定,我只说说我这两年经历的事,我们公司是做工控的,以前设计电路所有用到芯片都要进口的,甚至电容和电阻都要用进口的。同样功能的国产器件有没有呢,有,而且很还便宜b体育。那为什么不用呢,就是对国产的没有信心,觉得会不可靠。所以贵也是要用进口的。但前两年进口芯片突然出现断供电路知识,能买到的价格也涨了好几倍。所以公司不得不进行调整,进行国产化替代。经过两年的努力,基本上完成了国产化替代。最后发现,国产的也还可以,而且成本还降了不少。最终的结果是,能用国产全用国产了,就算进口芯片恢复正常供货和恢复原价也不会再用了。已经回不去了。这只是我们一个小公司的缩影。我相信全国许许多多的公司都会有相同的经历。国产化进程是不可逆的了。国内的市场被释放出来,那是天量的。有市场以中国人的聪明,结果应当很明确的。所以老美这步棋应当是步臭棋。
对于我个人来说,已经爽到起飞,制裁以来明面薪水翻倍,这还是我作为一条咸鱼没跳槽的前提下。实际收入*3,好多公司要做芯片,私活越来越多了。
作为打工人,能爽几年是几年。今年目标抛去家庭花销攒100万,2022过半已经达成了。
Copyright © 2012-2023 b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