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电路的RLC串联电路中,由于电压相位不同,不能直接进行简单的电压加减运算,需采用相量图分析法。以电流为基本参考方向, 可得电路的相量图(如图1所示),近似数学的矢量图。运用数学矢量图的知识,对相量图进行分析、计算:电感与电容合称电抗,它们的两端电压之和为电抗端电压ux=ul+uc,数值上为Ux=UL―Uc,则电路的总电压u=uR+ux,运用相量叠加应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的数学知识可得电路的总电压与各电压的相量关系(如图2所示)数值上利用勾股定理计算 ,相量图简单表示为电压三角形 ,阻抗角φ=arctanUX/UR 。根据数学知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特点,将电压三角形各边除以相同的电流I(串联电路电流相等)可将电压三角形转变为阻抗三角形。根据图形性质与特点,可知阻抗、电阻与电抗的关系是 ,阻抗角也可通过φ=arctanX/R来求解。同理,将电压三角形各边乘以相同的电流I,可将电压三角形转变为功率三角形。根据图形性质与特点,可得知视在功率、有功功率与无功功率的关系是 ,阻抗角也可通过电=arctanQ/P来求解。从上述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可得:电压三角形、阻抗三角形和功率三角形,形象地反映了RLC串联电路中的电压之间、阻抗之间、功率之间的运算式是相似的,这样让学生更容易掌握这些物理量的关系式及相关的计算。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方法的多样性,在有些地方便于电工知识的推导和理解,如上面提到的交流电路的规律学习;而有些地方会增加一些困扰,如复杂直流电路的解法之一支路电流法必须通过列方程组、解方程组进行求解,且未知量的个数至少有三个。虽然考纲要求会解三条支路两个网孔的电路即可,但是中职学生就对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也是望而生畏,如果能够选择恰当的方法利用最简洁的过程求解便会避免繁杂的数学运算。若我们能针对复杂电路的共性特征总结出确定的方法和思路,会使难度大大的降低。如下图所示的电路,已知E和R求各支路电流时能列出下面的方程组:
引言:《电路分析》是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课程理论严密、逻辑性强,有广阔的工程背景。该课程是许多高校电类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一门考试课程,学好该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知识结构图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改革,利用课程的系统知识结构框图直观地描述了各知识点间的联系,可帮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知识内容的本质,掌握课程的系统脉络,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拓展、综合分析计算能力的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本人在教学实践探索中,以邱关源主编的《电路(第四版)》[1](以下简称《电路》)为主要教材,以宏观的角度自我总结形成了课程的系统知识结构框图。各知识点的内容及应用一目了然,重要的是直观地描述了各知识点间的联系。知识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知识结构框图为分列不同章节、看似“孤立”的知识点找到了必然联系,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有利于学生对“一阶电路”、“相量法”和“拉氏变换”进行分析和比较[2],掌握三部分内容的本质,并熟练、灵活运用。
教师必须先对课程的内容下工夫钻研,要做到深刻理解、全面掌握,能高屋建瓴,从课程整个内容之中抽出重点,理出系统,用一根主线]b体育。只有教师自己明确了重点,理出了系统,上课才能做到重点突出、系统清楚。
首次课堂教学时,教师将图1分发学生人手一份,对照《电路》的目录对框图进行简略说明,分析各章间的联系,突出每章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各章重点的讲解力求详细、透彻、全面,每章内容结束后作必要总结,强调其在知识结构体系中的地位,要求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明确知识点虽然分散却不“孤立”,从而具有系统化的思维。
理论教学采取重点讲授、习题特训、组织有目的的讨论、解题方法互评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讲授完知识点后,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解题计算、应用训练,大习题课则采用讨论式教学法,针对同一题目要求多种方法求解,再讨论各方法的优点。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对基本分析方法的掌握。
教师将知识点有机划分为几大部分,每部分的理论讲授、习题训练完成后,特别安排一次综合大习题课,不指定方法不限定方案不强调计算的复杂程度,只要求学生对所给题目准确计算结果分析结论,并比较不同方法的优缺点。由此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相互联系的理解,培养学生“一体多解”的应用能力。
为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在每一章讲授后,教师帮助学生根据知识结构图归纳总结该章内容在整个知识习题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章知识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题要求完成规定题目的解题训练,同时要求学生关注教材之外的知识,通过查阅资料文献,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之学习不局限于书本表面,而进行更深入地探究和分析,拓宽知识面。
《电路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逐渐模式不断实践的过程,更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配合协作努力才能取得预期目的的。
本文提出的基于知识结构图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改革,是利用课程的系统知识结构框图直观地描述各知识点间的联系,指导学生建立全局性体系化思维,不但对零散的知识点能掌握、应用,更要求学生认真分析,综合、交替运用相关知识点,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归纳综合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电路板。
所谓“类比法”,就是指在认识新事物时,引入类似的已知事物,通过仔细比较、对照和分析,由已知事物的特征和规律类推出新事物的特征和规律的方法,是立足于已有知识来认识新知识的一种创新性、有效性的方法,是研究和学习物理的极其重要的推理方法.在应用类比这一思维的过程中,扬弃了精确的推理步骤,而着眼于类似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区别.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人们在认识新事物时把新感知的材料或经验纳入已有的图式中加以理解,而类比法就是把陌生的未知对象和熟悉的已知对象进行对比,陌生的知识便可以通过同化和顺应被纳入学生已有的图式中进行内化和理解,从而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发展心理学认为,中学阶段是人生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又是转折和成熟时期.中学阶段,学生的观察力进一步提高,识记内容以理解记忆为主要的方式,抽象逻辑思维水平由经验型向理论型(科学型)转变.类比则是建立经验和理论联系的桥梁,它能促进经验向理论的正向迁移,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从而实现理解记忆.
有学者研究指出类比包含三个要素,即类比源、类比泉和类比知识单元,所谓类比源是指被当做参照物的已有旧事物或经验,类比泉是指即将学习和了解的新知识或事物,类比知识是指二者之间的相似之处.类比法就是一种将类比源的部分特征嫁接到类比泉上的过程.这一过程经历三个步骤:第一步,寻找合适的类比源,类比源要与类比泉有相似之处,并且是学生已知的或容易想象的事物或经验,这样运用类比才能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学习,若是学生不知道或者想不清的事物,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第二步,结合某个待解决问题的实际从类比源中抽象出某种隐含的属性,也即知识抽象化,是形成类比的基础或桥梁的过程;第三步,将类比知识单元进行知识迁移,以嫁接到类比泉上,称之为知识具体化过程.类比的过程模型如图1所示.例如用类比法讲授“电流”时,第一步选择类比源:“水流”;第二步抽象出知识单元:①“水流”是水的定向流动形成的,②水流可以带动水轮机转动;第三步知识迁移:①“电流”是电荷的定向流动形成的,②电流可以使电路中的用电器工作.
物理概念反映了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理解了物理概念,才能深刻认识相关物理现象.物理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相关物理概念的把握程度.然而,由于初中电学概念通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学生对电学概念难以理解和把握.那么,怎么样搞好电学概念的教学呢?笔者认为,类比法教学是个不错的选择.如“短路”,是初中物理电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由于它的存在使得电路千变万化,电学试题也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增加了学生分析电路的难度.利用类比法讲授短路概念,能够使学生深刻理解其内涵.教学中可以将“隧道”作为类比源,如图2所示,某人(或学生自己)要从A地去往B地,以往只有经过山顶的一条路,所以只能从这条路翻山到达B处,翻山的过程需要消耗人的大量体能;现在从A到B打通一条宽敞平坦的隧道,人可以直接穿过隧道,畅通无阻的到达B处,人都有惰性,此后他会选择走隧道而不再去翻山.山顶这条路就相当于有用电器的电路,隧道就相当于短路线,电流和人一样也喜欢偷懒,选择容易的路,所以电流从短路线经过而不经过用电器,即用电器被短路而不工作.具体类比如表1所示.如此类比,形象直观,将短路的概念和特点清晰地呈现出来,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短路的内涵和特点.
识单元人翻山电流流过用电器山路连有用电器的电流通路上山消耗体能用电器消耗电能人因惰性选择隧道电流因惰性选择短路线类比法在电学规律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电学中的物理规律比较多且容易混淆,学生往往不容易理解和记忆,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若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经验应用类比法进行物理规律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理解记忆物理规律,而且引入生活经验能够缓解学习压力,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串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的特点教学中,可以引入水管作为电路的类比源,如图3所示.水流通过管道从蓄水池中流出,串联电路相当于一根管道a,串联电路中的各点相当于管道中的A、B、C 等各位置,在同一管道中,A、B、C等各处水流量相等,串联电路中电流特点与此类似,即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I=IA=IB=IC.串联电路中的电压类似于管道中的水压,AB、BC段依次连接,就像依次串联的各部分电路,管道中AC段总水压等于AB、BC段水压之和,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电压之和:UAC=UAB+UBC.对于并联电路,就像蓄水池外并列的若干管道,如图4所示,从水坝流出的总水流量等于各管道的水流量之和,即并联电路中干路的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I=Ib+Ic;各管道两端的水压差相等,即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电压等于电源总电压.具体类比知识单元如表2所示.
识单元一根管道中各点水流量之间的关系串联电路中各点电流之间的关系多跟管道的总水流量与各管道水流量的关系并联电路中干路总电流与各支路电流的关系一根管道中各段水压与管道总水压的关系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电路电压与电路两端总电压的关系多跟并列管道两端的水压关系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的电压关系2.3类比法在实验探究中的应用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通过实验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其求知欲望,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物理概念和定律是怎样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导出规律.但是初中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还有所欠缺,在发现问题、猜想结果时会遇到困难,此时教师不能直接代替学生提出问题并猜想假设,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b体育,猜想结果.这一过程用类比法可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如《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实验中,为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做出猜想,可用独木桥作为类比源:过独木桥的难易程度跟桥的长度、桥木的粗细、桥面的光滑程度等都有关系.对于同样粗细的独木桥,桥越长,走起来越困难,内心压力越大,即同种材料制成的相同横截面积的导体,其长度越长,电流流过导体越不容易,导体的电阻越大;对于同样长度的独木桥,独木桥越粗大,走起来越容易,内心压力越小,即同种材料制成的相同长度的导体,其横截面积越大,电流流过导体越容易,导体的电阻越小.导体的材料对电阻大小的影响就像独木桥的材质对行走难易程度的影响,用光滑的钢管制成的独木桥比用粗糙的树干制成的独木桥更难以行走,类比知识单元如表3所示.如此类比形象生动,可以引导学生做出实验猜想,最终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结论,同时将学生的情感赋予物理规律之中,使得物理的学习不再枯燥无味.
识单元其它条件相同时,桥越长,过桥越难其它条件相同时,导体越长,电阻越大其它条件相同时,桥木横截面越大,过桥越易其它条件相同时,导体横截面越大,电阻越小桥光滑程度影响过桥难易程度导体材料影响电阻大小再如,串联电路分压特点,可以类比于高大肥胖的成人和瘦小的小孩同坐地铁,一排座位,胖人因为体型肥胖而占据位置宽,而瘦小的小孩占据位置窄,体型越肥胖占据的位置越宽,体型越瘦小占据的位置越窄,即串联电路中,电阻越大分得电压越多,电阻越小分得电压越少.并联电路分流可以类比于校门的两个大小不同的出口,放学人流高峰期时,越大的出口阻碍越小,人流量就越大,越小的出口阻碍越大,人流量就越小,即并联电路中电阻越小电流越大,电阻越大电流越小.这样的类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可以促进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初中电学习题形式多样,解题方法灵活多变,对学生的解题能力要求较高.解题过程是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的途径之一,因此在习题讲解过程中有必要渗透解题方法,达到授学生以“渔”的目的.如图5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确定不变,闭合开关S,当开关S1从断开到闭合的过程中,两个电流表示数变化情况如何?很多学生认为,电源确定,输出电流也就确定了,所以无论开关S1闭合还是断开,干路电流应该是确定不变的,因此电流表A1的示数不变,A2示数变大.当然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由欧姆定律I=UR知,电源电压一定时,电流的大小受电路中电阻的影响.该电路可以以家庭中的水路为类比源:电路中的干路相当于家庭供水的总管道,两条支路相当于通往厨房和洗手间的两根管道,两管道中的水流互不影响,当只是厨房用水时,总管道只为厨房供水,水流大小为厨房管道水流大小;当厨房和洗手间同时用水时,总管道水流大小为二者之和.迁移到电路中便是:电路中L1与L2所在支路互不干扰,当S闭合、S1从断开到闭合, L1一直正常工作,L2先不工作后开始工作,流经L1的电流不变,干路中的电流先是只提供给灯泡L1,后提供给灯泡L1和灯泡L2,所以干路总电流变大,即电流表A1的示数变大,A2的示数不变.类比知识单元如表4所示.
识单元总管道中的水流干路中的电流通往厨房的支流流经L1的支路通往洗手间的支流流经L2的支路3运用类比法的注意事项
类比法在教学中处理得好,则相得益彰,既能加深对概念、性质、公式的理解,又能对所学主要内容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还可以引导学生摈弃陈腐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类比法不是一种精确缜密的推理方法,类比结果不一定都是准确无误的,在运用类比法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所选类比源一定是学生熟知的事物或经验,并且尽可能其与类比泉有本质相同的属性.初中教学中运用类比思想的目的主要在于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若选择的类比源比类比泉更难以想象和理解,类比就失去了意义,不但达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倒适得其反.
每组配备干电池二节,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和开关各一只,定值电阻2只(5欧和10欧各一只),导线若干条。
答:从课本第七章第一节末所列的数据表可以知道,在长短、粗细相等条件下,镍铬合金线的电阻比铜导线的电阻大;根据串联电路的特点可知,通过铜导线和镍铬合金中的电流一样大;根据欧姆定律得U=IR,可得出镍铬合金导线两端的电压大于铜导线两端的电压。
问:请解本章习题中的第6题。(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做,然后教师讲评。在讲评中要引导学生在审题的基础上画好电路图,按规范化要求求解。)
板书:〈1.并联电路的总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电流之和。即:I=I1+I2。〉
(5)几个已知阻值的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跟各个电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本节将学习的知识。
明确如何测R1=5欧和R2=10欧并联后的总电阻,然后用伏安法测出R1、R2并联后的总电阻R,并将这个阻值与R1、R2进行比较。
报告实验结果,讨论实验结论:实验表明,几个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比其中任何一个电阻都小。
(2)推导并联电路总电阻跟各并联电阻的定量关系。(以下内容教师边讲边板书)
练习:计算本节实验中的两个电阻(R1=5欧,R2=10欧)并联后的总电阻。
几个电阻并联起来,总电阻比任何一个电阻都小,这是因为把导体并联起来,相当于增加了导体横截面积。
简介:当n个相同阻值的电阻并联时总电阻的计算式:R=R/n。例题1中:R′=10千欧,n=2,所以:R=10千欧/2=5千欧。
例题2.在图8-1所示电路中,电源的电压是36伏,灯泡L1的电阻是20欧,L2的电阻是60欧,求两个灯泡同时工b体育作时,电路的总电阻和干路里的电流。(出示投影幻灯片或小黑板)
认请此题中灯泡L1和L2是并联的。(解答电路问题,首先要认清电路的连接情况)。在电路图中标明已知量的符号和数值以及未知量的符号。解题要写出已知、求、解和答。
问:串联电路有分压作用,且U1/U2=R1/R2。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电流在分流点分成两部分,电流的分配跟电阻的关系是什么?此题中,L1、L2中电流之比是多少?
板书:〈在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分配跟电阻成反比,即:I1/I2=R2/R1。〉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不光要备课本还要备学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授课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中职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学生文化程度相差甚远,“备学生”是备课的重点之一。学生普遍基础差、知识面窄,各科知识不能融会贯通,再加上年龄跨度大,普遍存在厌学心理,而且理工课学习相对枯燥,更是提不起学习兴趣。针对学生的特点,笔者设计本次课为讲授课,用1学时完成授课内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所以笔者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教材进行加工,选择适合的内容进行教学。本节课要达到以下三个教学目标:能正确分析并应用加减法运算电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钻研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依据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实际,制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加法运算电路的分析,难点是加法运算电路。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节课笔者采用行为引导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同时还引导学生独立学习、互助学习、行为学习和快乐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组织教学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效地组织教学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为上课做好准备。
上课伊始,教师走进课堂,一声“起立”,师生相互问候,看似简单的一件事情,却可以增进师生情谊,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并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温故才能知新。电子技术是一门连贯性很强的学科,复习提问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的思路是:提出问题点名回答师生一起复述并订正答案。在这里有两个问题:“什么是理想集成运放的电压传输特性?”“集成运放有哪几种基本电路,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之间有什么关系?”。
(1)相比例运算放大电路。结合“虚短”、“虚断”与电工知识推出:u0=-(Rf/R)Ui;
(2)相比例运算放大电路结合“虚短”“虚断”及电工知识推出:uo=[1+(Rf/R)]Ui。
笔者从应用入手,让学生有目的性地学习。这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中级班,由于学生基础差,笔者把教学内容简化,设计用最简单的方法实现加减法运算。
(1)反相加法运算电路。笔者选择最简单的有两个输入端的加法运算电路。授课思路为:画出电路图给出定义判断工作区域分析电路。
反相加法运算电路的定义为:在反相放大器的基础上,使两个输入信号同时加在集成运放的反相输入端口上。
工作区域根据反馈类型的判断标准判断,Rf引入的是负反馈,所以工作区域为线性区。线性区的电压传输特性是虚短和虚断。
然后进行电路分析,分析电路是重点。在分析之前先做好知识的预备――提问“KCL”和“部分电路欧姆定律”。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师生共同复述内容。所谓KCL,是指在任何时刻,电路中流入任一节点的电流之和,恒等于流出该节点的电流之和。所谓部分电路欧姆定律,是指流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同相加法运算电路。上面的反相加法运算电路笔者已带领学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讲到同相加法运算电路时,笔者的授课思路是:给出定义根据定义画出电路图分析电路时采用分组讨论法,亦即组内合作,组间比赛总结正确答案评比。
定义:在同相放大器的基础上,使两个输入信号同时加在集成运放的同相输入端口上。
分组讨论,能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同时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当然,教师要做好现场控制。
评比,有竞争才有动力,有奖励才有激情。对每组的表现、合作情况、学习成绩进行评比打分,计入期末考试成绩。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及时确定认可,加分奖励以资鼓励。
例题是对课堂知识的归纳与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达到提升。笔者觉得老师讲例题,决不能以讲出结果为目的,而应该通过例题,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思维能力。所以笔者把重点放在分析解题思路上。
老师带领学生走过了前面的路,现在老师应该松开手让学生独立行走了。教师给出一到两个练习题电路知识,让学生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做得又准又快。
课堂总结:教师肯定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表扬表现突出的学生,同时提出改正不足。
《电路》课程是高等工科院校电工电子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电路理论的入门课,是我院电类专业必修的技术基础课程。研究对象是电网络的建模、分析、综合与设计。电路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理论性强,逻辑严密,对培养学员严谨科学的思维方式,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观点和提高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作用。学员能否熟练掌握电路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将直接关系到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能否将电路实验、仿真技能应用于实际,也关系到学员在以后的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受专业课程知识拓宽的需要,作为一名电路教员如何教授好电路课,如何提高学员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如何保证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等一直是授课教员关心和探讨的热点。
《电路》中有许多数学知识的应用,可在授课过程中具体应用时,几乎每届学员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后续应用皆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在遇到应用时也存在畏惧心理。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教员引导不够。教员在教学过程中对所要引入新的知识点的背景、目的以及与后续课程的和工程实践的关系强调的不够,容易导致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以及对所学的知识的后续应用认识不足;二是学员所学的知识都是一些零散的知识点,没有自己加以消化吸收,将所学的知识点串起来,即“知识重组”能力太差,导致综合分析具体电路的能力太弱。
电路课程的概念多,学员学习起来感觉抽象;电路课程的内容广泛,涉及的分析方法比较多,其方法与内容如何衔接学员不易掌握;学员有效而科学的学习方法正处于形成阶段,甚至部分学员学习方法很不恰当。这些问题都对该课程的授课教员在教学方法和方式上提出了新的要求。
物理学中电压u、电流i的方向都指的是实际方向,而电路理论中的u、i 在没有特别指明的情况下,皆指参考方向;物理学中电压u代表某一元件两端的电压,而电路理论中却有节点电压、支路电压u之分;物理学中电流i多指流经某一元件的电流大小,而电路理论中却有支路电流i、网孔电流im、回路电流il;物理学中电源只有一个且多指理想独立电压源,而电路理论中独立源激励往往不止一个,且还存在某一时刻输出为确定电流值的电流源,同时介绍了以前从没接触过的受控电源等等。通过对上述一些相近内容的比较,使学员认识到,大学的电路理论不是对初中、高中及大学物理电学部分的简单重复,而是对它们的扩充和深入。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电压定律KVL,是集总参数电路任一时刻都遵守的两个基本定律。它们是对电路互联方式的结构约束,从数学图论的观点,只要两个电路抽象出来的电路的图相同,则列写的KCL、KVL方程就相同,与元件约束无关。因此在线性直流电路的列方程分析法中,从电路完备的数学模型2b方程法,到1b法、回路电流分析法,再到节点电压分析法,实质都离不开对KCL、KVL定律的透彻理解和熟练应用。结合电路结构组成中不同的元件的伏安关系,可以求解电路中所有的待求量。
Copyright © 2012-2023 b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